• [生活] 彩礼、房子都可以给

    ·

    v2ex 的彩礼帖子比较多,我也对彩礼进行了一次深度思考。 彩礼(房产加名字)是怎么来的 婚姻 1.0 (农业时代):夫妻绑定土地,双方共同付出劳动,离婚成本极高。女方出嫁后,娘家失去一个劳动力,彩礼是对这种损失的补偿。这在人力=生产力的农业社会是合理的。 婚姻 2.0 (工业时代):男外女内分工明确。但问题是女性的隐性贡献(生育、家务、社交维系)无法在资产中体现,存在估值 bug 。所以女方要求彩礼,也是合理的。 婚姻 3.0 (信息时代):双职工模式,分工模糊。问题出现了,贡献模式已经迭代,但风险对冲工具(彩礼、房产加名)不仅没更新,反而被强化了。这就是系统性 bug 的根源。 彩礼、房产加名的本质 简单说就是契约不对等: 男方给彩礼(房产):前置+可量化+一次性交付(现金到账,房本加名,不可撤销) 女方对家庭做出贡献:后置+不可量化+分期履行(未来的隐性贡献,基本靠自觉) 这种设计在任何商业场景都不会被接受。一方刚性确定,另一方弹性模糊,道德风险太大。但这种合作却真实的发生在中国每一对夫妻中,其中当然有成功的案例,但是失败案例中,又有多少人再忍受其中的精神的摧残。 社会剧本对男人的 PUA 现在的剧本把无条件接受女方财务要求包装成了爱的信号,包含三重认证: 财力 情感 品格 一旦你开始计较彩礼,就会被解读为彩礼不足、不够爱、人品有问题。这套逻辑其实就是标准的 PUA 。 结果:饱受压力的中国男性正在退出游戏 当游戏规则本身有问题时,理性的选择就是不玩。 现在越来越多男性开始: 延长考察期 提高筛选标准 甚至直接躺平不婚 这不是什么低欲望,就是正常的风险控制。 大部分人根本没想清楚这场交换的本质是什么。作为系统受益者的女性更不会去思考,彩礼房产这些都是默认配置,直接勾选就行。 出路:给出彩礼的时候,提出契约要求 解决方案很简单,更多人(不分男女)应该认识到现有剧本的荒谬性。 男方在面对彩礼房产要求时,同样提出对等的贡献条款。真正的爱应该是敢于直面问题,共同制定公平规则,而不是单方面的无脑服从。 要接受谈判失败的可能性。项目黄了总比进入一个注定有问题的合伙企业强。 我们正处在痛苦的转型期。旧秩序还在,新共识未形成。作为这个时代的男性,确实比较苦逼。

    Read More

  •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已突破1.2亿,餐饮订单占比过亿

    ·

    据美团内网公布信息显示,截至22时54分,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.2亿单,其中,餐饮订单已超过1亿单。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当晚20时45分,美团内网曾显示即时零售日订单突破了1亿。这也意味着,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,美团已产生了超过2000万笔订单。考虑到周末夜宵时段仍然是外卖高峰期,这一数据目前仍在增长中。7月5日是暑期消费旺季正式开启后的第一个周末,也是外卖消费的传统促销季。公开报道显示,去年夏天美团的订单峰值超过了9000万单。

    Read More

  • [程序员] 请求大哥们一个抓包问题

    ·

    之前用的 win11 现在改用 mac 遇到一个奇葩的问题 我用 burp 监听端口去抓包 然后用 shadowrocket 去开启 burp 的代理 问题就来了 shadowrocket 开启后,burp 也走到的自己监听的地址了 好像是个死循环了 shadowrocket 又不支持排除指定的进程 mac 系统操作不是很熟悉 之前用 win 的

    Read More

  • [问与答] 不想坐班啊!请大家分享一下不同的工作模式吧!

    ·

    [求助+分享] 码农,是否能不进格子间也活得好? 我一直在想:码农除了坐办公室,还有别的活法吗? 或者说,离开团队,做个孤岛程序员,还能靠技术吃饭吗? 我真的很讨厌那种规规矩矩的办公室:一间方方正正的低矮小屋,十几张桌子紧紧挨着,键盘的噼里啪啦,鼠标的咔哒咔哒,同事们的嘟嘟囔囔。 偶尔夕阳透进来,落在下班前的我身上,地上只剩下我的孤岛。 一整天碌碌无为却无精打采,像是地下封着条恶龙,需要用我的阳气维持魔法阵的运转。 听说过一些新奇的工作模式: 远程工作 开张半年,休息半年 前者,在大陆大多是些无关痛痒的外包岗位:行情好时雇来撑撑场面,下行就拍拍屁股走人,还可能不给补偿。 欧美发达社会这模式已发展多年,我很心动;我不痛快的是:大陆的衙门也在积极现代化,但想想自己用掉的头发和时间换来的洋钱,最后却成了别人的嫁妆,心里还是有点不甘。可真要润出去,又得考虑永居或长期签证,放弃挣洋钱带来的红利。虽然我不在意红利,更担心的是身份问题。 去发展中国家?不知道去哪好。 后者呢,除了顾问,靠和老板吹水就能拿钱,我想不到更多可能。 时代日新月异,二十年前人们还稀奇功能机,如今每天都有大佬发表研究。少学一点,都怕被时代淘汰。 碎碎念也分享给大家: 我没什么志向,也不打算成家育子,没有那份责任心。 想到还有人徘徊在温饱线上,我坐的椅子几千块,空调可以开一整天,想点外卖就点外卖,还能看看动画片。 我已经很幸福了。 前阵子被老大拉去谈判,美名其曰“开开眼界”。那天我还挺兴奋,说了几句,也可能说多了。 后面几天我几乎没印象,朋友说我那几天精神低迷,像是随时能自挂东南枝。偏偏老大还挺满意那次谈判,之后各种商务场合都要带上我。 说不上不舒服,就是有点难受。我自认是个社恐,不至于像动漫里那样夸张,只是面对面交流让我焦虑,好像对方也跟着焦虑。 朋友调侃我,线下只会审问和讽刺;我想改变,最后得出的结论是:沉默是金。 医生说我有双向,我更觉得只是情绪波动大,就像我买过的股票。 好笑的是,去心理医院那天,恰好还碰见几个其他医院的医生。 想请问各位: 有没有不进格子间,也能靠技术吃饭的活法? 远程工作、顾问、润出去……有靠谱的路径吗? 也欢迎随便唠唠嗑,互相取个暖。

    Read More

  • 电池超快充,安全性还没有共识|工程师来信

    ·

    「作为汽车产品的一线缔造者,工程师是最了解汽车产品和技术的人群。产品好不好,技术深不深,用料真不真,在36氪「工程师来信」栏目,你能看到更真实的一面。」 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的长队、动辄30分钟以上的补能时长、加电过程中的无聊和烦躁,在相当一段时间里,这些仿佛就是纯电动车补能体验的全部。 车企与电池厂商捕捉到了用户的这一痛点,于是前有理想试图通过“5C充电”向消费者证明MEGA的确值50万元,而在“5C充电”陆续上车小鹏、极氪、岚图、星纪元等品牌后,又有“兆瓦闪充”、“超级e平台”等技术名词又问世。宁德时代甚至在比亚迪之后,将电池的充电倍率提高到了12C。 企业意在通过一系列新技术,向消费者讲述一个“充电体验比肩加油”的美好故事。 但在消费端,部分用户对超快充电池的态度,显得较为谨慎。他们对超快充电池的担忧往往集中在:5C、6C乃至12C的超快充技术是否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;超快充体系下,电池的安全性是否还值得信赖。 36氪在与电池工程师的交流中发现,超快充技术的确会缩短电池寿命。 但由于电池厂商在设法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,也对电池的材料、结构等,做了一系列相应改进,从而使得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,至少在8年、15万公里的质保期内,电池都可以正常使用。 至于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,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。 电池充电的过程是锂离子离开正极、嵌入负极的过程。而在超快充过程中,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,因此它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,而是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。当锂枝晶累计到一定程度,就可能影响电池寿命、容量,甚至更严重的问题,例如刺穿隔膜,造成电芯短路。 不仅如此,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,满电时电池体积大,空电时体积小。而超快充体系下,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。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,电池体积会膨胀,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。老化的电池容易产生气体造成电池鼓包,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。 除此之外,部分车企为了更好地满足时间敏感型用户的需求,正联合电池厂商将超快充的电量区间拓展得越来越宽,这相当于对电池厂商的热管理能力,提出了更高要求。 然而,并非所有电池厂商都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,而这无疑也会给超快充体系下,电池的安全性带来更多不确定性。 从36氪与电池从业人士的交流来看,一般电动车使用超过2-3年,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会开始加大。 基于这些考虑,一些车企并没有急于跟进超快充技术。 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小米YU7,只在32.99万元的Max版上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,小米官方称这款电池支持5.2C超快充。而在定价25.35万元的标准版和27.99万元的Pro版小米YU7上,电池的充电倍率在3C以内。 再比如,被戏称为“半价理想”的零跑,在动力电池的选择上,并未追随理想采用超快充电池。 除了安全问题,超快充技术还会让消费者,为充电支付更多费用。 由于目前支持5C以上超快充的电池,普遍需要通过强力水冷散热,但在开启水冷的条件下进行强冷充电,必然会消耗更多电量,因此用户需要为充电花更多钱。 「对话人士:A,十余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」 36氪汽车:今年以来,行业推出了10C、12C超快充技术,这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吗?具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? A:超快充肯定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,但这种影响在可控、可接受的范围内。因为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的时候,都会考虑到整车的设计寿命,所以电池寿命即使有衰减,也肯定能满足8年15万公里的电池质保。 厂家测试超快充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方法是,从电池健康度是100%的时候,对电池进行超快充,等电池衰减到75%的时候停下,然后计算这个过程中电池经历了几次循环。 当然不同的厂商在测试条件上会有些细微差别,所以测出来的循环寿命也会有所不同,低的可能是700圈,还有的可能是1000圈,更高的也有。 这是因为有些厂家是在电池衰减到70%的时候才停,这样测出来的循环寿命肯定会更长;而有的厂家标准比较高,衰减到80%就停了,这样测出来的寿命肯定就短。目前行业主流的做法,是在电池衰减到75%的时候停下。 按照现在电池厂商设计的续航里程,循环一次就是好几百公里,所以说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肯定能满足3年15万公里的质保。 36氪汽车:超快充技术缩短电池寿命,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? A:超快充技术会影响电池寿命,主要是因为析锂,以及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会破坏电池微观结构,还有SEI膜破裂重新生成,会消耗电池中活性物质。 超快充过程中,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,它离开正极后,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,这就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。 而且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,满电时电池体积大,空电时体积小,而超快充体系下,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。随着电池的循环次数增加,电池的体积也会膨胀,电池的老化被加速。电池老化具体表现为,SEI膜增厚,内阻增大等等。 还有电池首次充放电时,电解液和电池负极发生反应,会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。随着时间推移,SEI膜会破裂,破裂后SEI膜又会重新生成,每次生产SEI膜都会消耗电池中的活性物质,而超快充加速了SEI膜的破裂。 36氪汽车:不同材料体系的电池,超快充对它们的循环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差异? A:对三元锂电池的影响会更大一点,因为三元锂这种材料是层状的,相较磷酸铁锂这种橄榄型的材料,三元锂更容易被破坏。在高压条件下,三元锂电池的副反应也会增加。而且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本来就长,所以受超快充的影响小。 36氪汽车:在南北方不同的环境温度下,使用超快充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所不同? A:温度的影响很小。动力电池都是有电磁波保护的,在低温下它会给电池加热,高温下会给电池降温。但外部环境也不能过高或者过低,比如高到40或50摄氏度,低到零下30摄氏度。温度太高,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于剧烈,消耗的锂离子会增加;温度太低,电解液过于黏稠,动力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就会很艰难。不过,我们很少会遇到这么极端的气候情况。 36氪汽车: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时,会对电池材料做哪些相应调整? A:先说电池负极材料。现在常用的负极材料人造石墨是层状的,要做快充电池,首先要把石墨层间距扩大,这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通道扩大了;然后要把颗粒做得更小,因为颗粒越大,锂离子迁移的通道就会越长,把颗粒做小,就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路径缩短了。 但负极材料还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,所以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。小颗粒太多,电池存储的性能会下降,而且小颗粒多了,比表面积就会增多,副反应越剧烈。 这样一来,电池负极的原材料肯定会发生改变。比如原本原材料用的是针状焦,现在就要换成石油胶,因为针状焦是长条形的,而石油焦是颗粒状的、圆的,能缩短锂离子的迁移路径。 不仅如此,还要在石墨外做好软碳包覆。碳包覆层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子传输路径,降低反应的阻抗。而且在负极外做包覆,也能保护负极,不让它和电解液产生太多负反应,同时提高负极的稳定性、抑止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。 电池的正极材料也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,所以也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。此外,还要采用二烧工艺,用石墨、碳、石墨烯等做包覆,原理和负极材料差不多,都是为了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,减少锂离子嵌入时的阻抗。 电解液层面上的变化,无非就是电解液的添加剂会改变,主要目的是要增加离子的迁移系数,控制SEI膜的形成。这个添加剂可能是新型锂、VC(碳酸亚乙烯酯),也有用FEC(氟代碳酸乙烯酯)的,还有一些厂商自己开发的合成的。 36氪汽车:除了材料,电池的制造工艺、结构设计等方面,会有哪些变化? A:工艺上,最核心的是要把极片涂布变薄,从而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。6C以上的充电倍率,涂布厚度需要减少1/3。同时还需要用到分层涂布工艺。 除此之外,快充电池的电流变大了,负极的铜箔也要相应做得更厚,极耳要做成全极耳。 在结构层面,主要是要考虑到电池的散热、过流能力。电池盖板上有极柱,原先只有一个,现在变成双极柱,电池的散热通道就会增加;原来是单极耳,现在要变成全极耳,电池的过流率就会提高。 顺便说下电池包层级,快充比较大的难点是散热。电池包内要加大冷却面积,优化流道设计。还要和整车的冷却能力、空调等东西结合在一起,要提高电池和整车的换热系数。 尤其是极柱那个位置,因为它是热量散发的通道,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热量都集中在极柱上,所以热管理尤其要加强。 除此之外,快充电压变大了,电流变大了,相应的线束就要变粗,所有的高压继电器都要换;BMS算法也要调整,快充技术让电流变大了,这就要求算法对电流、电压的精度、时间控制要更精确,比如磷酸铁锂系列的电压采集精度要做到3%以内;充电桩充电桩的功率、散热也要跟得上。所以说快充电池带来的改变是一整套的、系统性的改变。 「对话人士:Q,多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」 36氪汽车:超快充体系下,电池的安全性还值得信任吗? Q:电池的安全,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。主动安全是指,借助水冷,整个电池包的热扩散控制效果;被动安全是指,关闭水冷后,仅依靠电池自身的设计,做到热扩散控制。 在电芯层面,至少在6C以下,1-2年内,超快充电池不会有太大风险。 目前市面上的超快充电池,几乎都只能做到主动安全,也就是必须借助水冷,不然充电时的温度会快速上升。这就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,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。 但对消费者来说,在开启水冷之后进行强冷充电,肯定会消耗更多电量,这样消费者花的钱就会更多。 36氪汽车:超快充体系下的动力电池有硬性的热管理的要求吗?…

    Read More